从学校层面来看,不少学校教育仍以分数为主,学生评价标准单一,学习成绩好便一切都好。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得不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和关心,使他们自暴自弃,这往往是日后产生欺凌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。同时,学校运用校规校纪处理有欺凌行为的学生也很不够。再次,从家庭来看,家庭结构缺陷和家庭教育不当,也是导致校园欺凌不断抬头的重要原因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孩子的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,家长要相信孩子有*处理事情的能力,敢于放手,给予更多的空间。千万不要居高临下发号施令。不要生硬地规定“不许做什么”或“应该怎么做”等等。当孩子遇到困难、挫折时,必须先安慰、鼓励,然后共同分析、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,一定先听听孩子的想法,再根据孩子的回答补充,引导,如果孩子的方案没有可行性,千万别生硬的否定,要让孩子知道这样解决造成的后果,说服他,然后说出自己的建议,最后与孩子达成一致
随着孩子的长大,不少家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,感觉孩子与自己的距离越来越远。青少年心理教育学校王老师发现,尤其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,亲子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变得紧张,甚至无话可说。 青春期的孩子,部分是孩子,部分是成人,身体和心理变化明显。这一时期的亲子冲突,根源主要在于父母。
大学生中大部分在高中阶段就是成绩比较好的优等生,在高中阶段他们会认为自己很优秀,但是进入大学后就会发现自己身边的人也都是一样优秀的,因此,很多时候学习成绩不一定还能在班里名列前茅,这种情况下,就比较容易会心情低落,情绪上面也会发生一些问题。由此就会引发很多心理健康问题。
当孩子问问题时,大人通常会立即告诉他答案,这似乎简单易行,但当这些孩子长大后,就不会去思考问题,总是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的答案。这直接阻碍了孩子在智力工作中的自主性。一些长的成功经验是孩子问我一个单词,虽然我知道,但我不直接告诉他,而是让他查字典。后来,当有更多不认识的字时,孩子就没有问我,而是自己去查字典。